粉红暴力:日本少女帮派文化1>
无论是当今日本街头横行霸道的傻朋克(Yanki punks),还是被称为暴走族的飞车党(Bōsōzoku),都是从七十年代的这些少女帮派中分离出来的。
当日本男性黑帮成员们展示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正义与血腥时,与他们相对应的女性帮派 —— 太妹(the sukeban gangs),则将她们的刀片和铁链藏于长裙和水手服之下,构成了一个在最高峰时拥有着数万计的成员的亚文化组织。
“很不同寻常的一点在于,在日本的极道组织(Yakuza)里,女性是没有话语权的 —— 甚至你从中找不出什么女性成员。在这种男权至上的社会环境下,女性黑帮团体的存在本身,就是十分奇异的一件事。” 日本的犯罪小说作家杰克·安德斯坦(Jake Adelstein)如此解释道。 “当时,全世界都兴起了女权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潮,所以也许她们觉得女性应该和他们的男同胞一样有权利表现出愚蠢、浪荡、具有冒险精神、追求肾上腺刺激且崇尚暴力的一面。”
严酷的忠诚制度盛行于所有的帮派当中。尽管太妹集团们总沉浸于小打小闹的犯罪和敌对帮派间的 “撕逼” ,但她们还是遵循着一条严格的正义守则:每一个帮派都有特定的阶级和她们自己的惩罚措施 —— 比如针对勾搭别人男友和不尊重其他成员的行为,会实施拿烟头烫皮肤的惩罚。也就是说,这些女孩儿拥有并恪守自己的道德准则 —— 尽管她们对全世界都感到愤怒,但起码她们给自己找到了一起愤怒的小伙伴。
劳拉·米勒(Laura Miller)博士是一位任教于密苏里大学的教授,她在太妹帮派的全盛时期正好在大阪工作。 “我敬佩她们对主流的性别观念和女性固有观念的反抗,” 她回忆道。 “在不同的社区间穿行时,你很快就能搞明白一点,即她们都来自工薪阶级的社区。看起来她们的叛逆与这样一个事实有关:她们知道她们绝对不会成为高高在上的大公司女精英,或者白领上班族们的可爱娇妻。”
就跟大部分的日本亚文化一样,太妹帮派有着属于她们自己的独特装扮。把不同帮派的特色剔除掉,剩下给你的就是一套表面上清纯无辜的校园制服,由一条超长的百褶裙 (这是为了抗议当时对校园少女普遍的色情化印象) 、一条系在水手服领子下的童军领结,还有一双匡威帆布鞋构成。要完成整套打扮,还需要使用特定的徽章、扣子和特定的武器。这种太妹 Style 很快变成了一种标志性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一系列当时非常流行的 “粉红暴力” 电影。
由于出品时的目标观众就是成年人,这些萌芽期的粉红暴力电影为荧幕上的暴力女性角色铺平了道路。以诸如《私刑教室》(Lynch Law Classroom)、《女番长游击队》(Girl Boss Guerilla)和《圣兽学院》(School of the Holy Beast)这样的名字为标题的粉红暴力影片,成为了日本电影公司东映动画的代表系列。
“片中展现的是一种极端的女性大团结,这不仅在当时看来十分奇异,放在任何时期的电影史里都实属罕见。” 阿莱西娅·柯兹玛(Alicia Kozma),《粉红暴力:对性解放的威慑和推广》( Pinky Violence: Shock, Aw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Sexual Liberation )一书的作者如此解释道。 “因为影片中的女演员一般都不是职业演员,她们在片场穿着自己的衣服,发型和妆容也是自己解决,所以其中有一种植根深处且绝无仅有的真实感。”
太妹遗留下来的影响渐渐变得比它本体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庞大 —— 一个原本由不服管教的小偷小摸们聚集起来的帮派,随着蓬勃的泡沫经济和媒体曝光的推波助澜,渐渐壮大成为刻画七十年代女性的重要组成元素。
“她们代表了当时日本正经历的那种典型的社会、文化和政治之间的对立。” 柯兹玛说道。 “从更大、更深远的角度来看, ‘恶女’ 这个意象一直就很能吸引观众,主要是因为它挑战到了女性一直以来被教导要遵循的那套行为准则。对大多数人来说,能看到这类对社会准则的反抗特别振奋人心;而在一些姑娘看来, ‘恶女’ 让她们发现了可行的处事方式。”
但还不仅如此。不管你对这些女孩儿是爱是恨,她们的确无处不在。至于她们映射给人们的,到底是鼓舞人心的力量还是对暴力的恐惧,就要看你当时处于日本社会的哪个位置了。
“当时有数不清的电影、漫画、小说、动画,当然还有色情片类型的太妹相关媒体产品。” 米勒博士回忆她那个年代的大阪时如是说。 “对于中产阶级的女性来说,媒体上出现的太妹形象是很受她们欢迎的 —— 这将她们从松田圣子般的傻白甜形象中解放了出来。而对于出自工薪阶级的、也是受到现实中的太妹欺凌的学生妹来说,恶女们带来的是恐惧 —— 就像日本人看待极道成员一样。但与此同时,就跟极道一样,人们又十分赞赏她们那种坚守自身道义的态度,以及她们将对待帮派的忠诚处于第一的操守。”
然而,在今天日本的街道上,恶女帮派的遗留产物渐渐沉寂了下来。关于这些女性的文章或是素材都很少见了;尽管她们的大名仍为人所知,她们的影响力却已被外国文化的新浪潮所稀释了。 “少女帮派们已经变得更加多元且散乱了。她们既吸收了来自前辈的东西,也采纳了来自美国和其他地方的元素,以此创造出新的行为准则,宣扬自己的叛逆和愤怒。” 米勒说道。
而 “粉红暴力” 电影也从荧幕中淡出 —— 恶女们成了儿童动画中的常客,《杀死比尔》这样的西方电影才是现在的大姐大们的灵感来源。
“粉红暴力电影的核心观点,即自尊自信,具有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压迫竖起中指和绝不悔疚的走自己的道路,这些东西都被可悲地丢弃了。” 柯兹玛说道。
现代的帮派小妹们裁短了裙摆,成群结队地骑着摩托、涂着艳丽的指甲油招摇过市,这是她们表达团结的新方式。尽管比她们的前辈们花哨了不少,这些组织还是对阶级形态和国家社会结构有着敏锐认知。她们对恶女概念的认识也经过了美化 —— 或者用安德斯坦的话说, “刻意想要营造出一种帮派的神秘感,仿照的是关于它的传说而非其本体” 。但通过尊重这些亚文化遗留,这些新帮派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获得了一个只适合她们而非其他任何人的宣扬个性、反抗传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