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极拳能吸引各路怪咖青年?1>
你对太极的印象,还停留在公园里集体耍太极的老年人?近年,随着国学、中医回热,太极也以新的姿态回归到城市人的生活。这次的太极热是由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所推动的,而且更加年轻化、生活化。也许你也没想到,有一种太极拳能吸引摄影师、肢体表演艺术家、纪录片导演、理工科博士等各类“怪咖”青年?
想象一个从8岁开始习武,先后学过蔡李佛拳、侠家拳、截拳道、跆拳道、咏春拳、太极拳的人,似乎应该如李小龙(海报版)一般眼神刚毅、力如泉涌,但廖永泉的日常却是三尺讲台上课,坐在武馆“痴茶趣”喝茶聊天,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其实他每周有满满的课:“学校两天满课上市场营销,茶馆两个晚上教太极拳,两个晚上教咏春拳”,他只是不急。
这不急,来自他近年习练的一种太极拳——安般太极。2010年,廖永泉在网络上发现了泰籍华人邓文平的博客,其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如何练习太极、如何一步步探索出一套用佛教禅定法修炼太极内功的新系统(即安般太极拳),他跟着博客所写的方法,打坐、数呼吸、练猫步,真有实效,甚至感到之前练了20年的咏春拳都上了几个台阶。
2015年,廖永泉请到邓文平本人来广州办短期班,得以贴身学习。他更确定这正是他想找的既有哲学含义、又有佛教文化、还适合初学者的习练系统。
安般太极拳的“安般”是一种通过修呼吸来修禅定的修行方法,习练者通过打坐、数呼吸训练专注力,练猫步来调整身体骨架,“所以它不是完全不同于传统太极拳的新拳种(它的基本套路仍然是武士太极拳的套路),而是更适合现代生活方式和需求、更有效更直接更科学的太极拳修炼系统。”他的拳友张少科说。
廖永泉把这套系统带到广州后,吸引了一小撮怪咖青年:摄影师、肢体表演艺术家、纪录片导演、理工科博士……
摄影师平深是个不怎么勤快的学生,他练拳只是想找点新东西,拓宽自己,此前他已先后研究过皮具、攀岩、高尔夫球、围棋等但都不太对味,在助理推荐下认识了廖永泉并练了安般太极,“像是给自己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一扇通往武术世界的门。“凌晨四五点,在师傅推荐的‘夜奔北京’(一个面向中外推广武术的客栈),我醉醺醺泡吧归来,仍能看到一个西班牙人在院子里练拳的场景。那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他说。那个世界与之前从事射击、摄影时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以前他总靠泡吧、喝酒、极限运动去保持情绪的紧张与兴奋,维持自己的敏感度,但都很短暂,安般太极以一种柔和的、潜移默化的形式让他内观自己,而不是依靠外界去获得敏感。
纪录片导演猪兜在平深的影响下,也加入了进来,每天打坐,独自感受身体的变化。慢慢地,他拍纪录片也如练功夫一样,不急不躁。他正在进行一个打算用一辈子时间拍摄的项目——《在广州生活的人》系列纪录片,廖永泉是其中一个被记录者。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交互设计教师张少科把安般太极视为“以武入道”的路径。这个曾在IBM公司工作、在美国取得交换设计方向博士学位的理工男,从小对孔孟老庄的“道”感兴趣,学合气道10年,还曾出家专修佛法,如今得安般太极似令他离“道”又近了一步,用他的话说,“得诀归来好用功”。
肢体表演艺术家方声岚想寻找太极里适用于肢体训练的内容与内在精神。她发现,安般太极强调的用“养”的方式训练身体很适合肢体训练,而它气息的流动、静态中呈现动态的内涵则跟现代舞有共通之处。在刚刚过去的深圳时装周,她为某品牌创作了太极与现代舞结合的《儒侠》。
这些学生、朋友的脑洞大开,也给了廖永泉跳脱传统的自信。安般太极拳无任何知名门派、名师,廖永泉就干脆把这些都踢开,自行一条有别于大门派的独立之路。所以,刚起步的他学生不多,咏春太极加起来才20来人,有时候还拒绝一些“目的不纯”的求学者。但他不按常理出牌去经营。传统武馆、拳馆通常会员制为基础,半年或一年一收费,每周上课,廖永泉则不定期开3+4天的短期班,学员集中学习后若适合自己可自行练习,不喜欢则是无缘。
“这种方法是我之前办文化课时学来的,现在的人让他每周来上课已不太现实,一次来三四天或一个星期,更密集,更没有干扰。”廖永泉说。
他在他上课的小茶馆里,既教咏春,也教太极,还上古琴课、吟诵课,师生之间不拜师不递帖,自由交流:聊拳,聊哲学,聊娱乐八卦。廖永泉说:“只要他们对拳的态度是真的就好了。”